首頁 新聞中心 即時新聞 時政 獨家 縣區(qū) 小記者 教育 醫(yī)療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網 數字報刊
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 > 新聞中心 > 文學 > 張家口文學

【淺讀張家口】馮驥才‖王老賞(散文)

2022-04-18 17:03:49  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

王  老  賞

馮驥才

微信圖片_20220418173332.jpg

  我最初知道王老賞是四十年前。他刻刀下的那些活靈靈的戲劇人物被精印在硬紙片上,裝在一個銀灰色的紙盒里,讓我著迷。我喜歡他那種樸拙中的靈動,還有古雅中的鄉(xiāng)土氣味。王老賞是較早地登堂入室的一位民間藝人。盡管蔚縣剪紙發(fā)軔于清代末葉,但王老賞使那一方水土生出的剪紙藝術,受到世人的傾慕。

  然而,當我去造訪蔚縣這塊神奇土地時,就不只是去探尋王老賞的遺蹤了,我還要了解這個聞名天下的剪紙之鄉(xiāng)如今“活”得如何?怎么“活法”?

  一入縣城,一種商業(yè)化的剪紙的氣氛就撲面而來。各種剪紙的廣告、專門店,以及圖像隨處可見。

  當今,各地方都在用自己的地域文化“打造品牌”,營造聲勢,建廠開店,拿它賺錢。這里也是一樣,連王老賞的故鄉(xiāng)南張莊也在村口豎了一塊巨型廣告牌,寫著“中國剪紙第一村”。這種景象,比起陜西窯洞里那些盤腿坐在炕上的剪花娘子,在陽光明媚的斜射中,彎彎的眼角含著笑,用剪布裁衣的大鐵剪子隨手剪出一個個活蹦亂跳的生靈,完全是兩種感覺。

  可是進一層觀察,整個蔚縣剪紙已經進入了另一種存在的形態(tài)。

  首先是此地的剪紙已經進入規(guī)模生產。從縣城里國營的剪紙廠到南張莊那里一家一戶家庭式的作坊,雇用著少則三五人、多則數十人的剪紙工,從熏樣、打紙悶壓、刻制到染色,分工進行流暢而有序的流水作業(yè)。每個作坊的主人都是剪紙藝人,他們主要的工作不再是制作而是設計和營銷了。原先,剪紙的忙季多為秋收后轉入農閑的日子,現(xiàn)在則是一年四季天天如此,因為他們多是依靠各地工藝品批發(fā)商包括外商的訂單來制作。

  當今,蔚縣境內有16個鄉(xiāng)鎮(zhèn)的96個村莊從事剪紙。剪紙專業(yè)村28個,家庭式剪紙作坊1100戶,藝人2萬余人。年產剪紙300萬套,年收入3000萬元。在中國許多地方剪紙藝術如入秋后的山間野樹,日漸衰頹和凋零,蔚縣所展示的不是一個奇跡嗎?

  蔚縣剪紙的奇跡與它獨特的藝術魅力有關。各地剪紙普遍以單一的紅紙為材料,這便使得用彩色點染的蔚縣剪紙獨領風騷。它使用陰刻,正是為了那些大塊的紙面易于著色。它在色彩上直接吸收了木版年畫成熟的審美經驗,遂使這種艷麗五彩、強烈奪目的民間小品成為中國文化一個典型的符號,并走向海外。如今蔚縣剪紙已經不只是年節(jié)應用的窗花,它廣泛地成為美化家居的飾品、饋贈友人的禮品和藝術欣賞品,融入現(xiàn)代人的生活。

  之所以能適應這種轉變,是因為蔚縣剪紙還有一個優(yōu)勢——它是“刻”紙,不是“剪”紙。

  中國剪紙有剪、刻之分。剪紙用剪子來剪,刻紙用刻刀來刻。剪紙一次只能剪一張,刻紙一次能刻許多張,多至十幾張甚至幾十張,成品能夠一模一樣。剪紙比較隨意,富于靈性,線條生動,樸實粗獷;刻紙必須按照畫稿雕刻,容易刻板,但可以達到極其繁復和精細的境地。這也是刻紙與生俱來的優(yōu)點。

  它使刻紙便于成批生產,滿足現(xiàn)代市場大批量的需求。

  進入了當代商品市場的蔚縣剪紙,一邊在復制傳統(tǒng)的經典,如戲劇人物和臉譜;一邊創(chuàng)新,新題材大量涌人。當代工藝美術在題材上的新潮流彼此照搬、互通有無。如果刺繡去繡《清明上河圖》,雕刻也雕,烙畫也烙,剪紙也剪;如果雕刻去雕《九龍壁》,烙畫也烙,刺繡也繡,剪紙也剪。于是圣誕老人、世界名都、各國總統(tǒng)、卡通人物,全進了剪紙。剪紙題材的開拓,原本無可厚非,尤其民間藝術是一種應用藝術,有市場就存活,沒有市場就死亡。但在歷史上,各個地域的民間文化都是在相互隔絕的狀態(tài)下獨立完成的,地域的獨特性是它的本質。而民間文化與精英文化最本質的區(qū)別是:精英文化是個性的文化,是張揚藝術家本人個性的;民間文化則是共性的文化,只有那個地域的人都認同了這種審美形態(tài),它才能夠生成與存在。但是,在它進入當代商品市場之后,就要適應廣泛的口味,地域性向世界性轉化。隨之便是原有的個性魅力的弱化與消損。

  民間藝術中最重要的內涵是地域精神和生活情感。當民間藝術成為商品后,它原發(fā)的生活情感就消失了,招徠主顧成了它主要的目的。于是加金添銀,崇尚精細,追求繁縟,叫人感到它們在向買主招手吆喝、擠眉弄眼,失卻了往日的純樸與率真,這也是我在當今蔚縣的一些剪紙商店里感受到的。

  當然,我也看到令人欣喜的另一面。

  那是在南張莊,一座極其普通的民居小院,簡樸的小門樓的瓦檐下掛著一塊黑漆金字的橫匾,上邊寫著“民間剪紙大師王老賞故居”。我?guī)е环N遙遠而親切的情感走進去。雖然這里的住家早已不是王家后裔;由于事隔至少五十年(王老賞于1951年故去,享年61歲),幾乎沒有王老賞的遺物,但這小院卻真切地保存著王老賞昔時的生活空間。瓦屋,磚墻,土地,老樹,馬棚,柴房……看上去都不平凡。任何故居都有一種神圣感,因為先人生活乃至生命的氣息--村人稱作“仙氣”,總是微微發(fā)光地散布在這里的一切事物里,使凡世景象化為神奇。

  我忽然想,在中國,哪里還會把一位民間藝人的故居掛起牌子,原生態(tài)地保存著?天津的泥人張和北京的面人湯——恐怕全被那些拔地而起“穿洋裝”的高樓大廈踢得無影無蹤了吧。

  蔚縣剪紙的真正希望,還是在于他們把自己的民間藝術當回事。他們有一些民間文化的學者,長期從事這一宗地域文化遺產的調查、收集、整理,并已經出版一些頗具水準的圖文專著,并一次次召開剪紙藝術的研討會。有了這般學術保證,遺存就不會輕易地隨風散失。他們的文化眼光比一些大城市還要深遠呢。

  同時,逢到春節(jié),此地貼窗花的習俗依然強盛。蔚縣的傳統(tǒng)根基很深,單是在不同形式窗格上排列窗花的方陣,就深受周易八卦、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的影響。此地學者在這方面有很精到的研究??磥?,真正使民間文化的生態(tài)得到保護,還是要靠民俗生活的存在。

  一邊是傳統(tǒng)猶存,一邊是商品市場在加速膨脹,蔚縣剪紙正在由農耕文化形態(tài)向現(xiàn)代的商品形態(tài)轉化。他們將何去何從?從商品市場上看,民間文化在悄悄地變異,形存實亡;從文化生態(tài)上看,農耕文明正在日益衰竭。雖然蔚縣剪紙風光尚好,也只不過由于天遠地偏,真正意義的現(xiàn)代化大潮尚未來到罷了。他們感到這種遠在千里又近在眼前的危機了嗎?誰來幫助和提醒他們?

            2004.1.10

微信圖片_20220418172633.jpg

編輯:荊麗娟
河山新聞
移動客戶端
張家口日報官方
微信“張小全兒”
張家口新聞網
官方微博
抖音掃碼
關注@張家口NEWS
【張家口新聞網版權聲明 】

1.本網(張家口新聞網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協(xié)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
2.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。聯(lián)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